央视网消息:又是一年春风起,两会如约而至,充满温情的“民生时刻”,也随之开启。
3月7日,习近平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反复谈到扶贫脱贫;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2017年“民生实事”清单;几天来,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也句句不离民生话题。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心所系,谓之民生。
民生之大, 事关家国。民生之微,衣食住行。
“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郑重承诺。
历史的铁笔高悬,百姓心中在期盼,世界的目光在关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承诺写到改革中、写进了亿万百姓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里,并最终在实践中得到有力回应!
家国放心中 民生扛肩上
一个成熟的国家领导人,既要有“谋全局者”的胸襟,也应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温度。登高望远时,能看到世界大势的风云变幻;俯身侧耳处,也能将老百姓最普通、最细微的声音与诉求镌刻在心。
——守住底线,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
“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障民生的总原则。
短短16个字,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推动民生建设的“底线法则”,也为“十三五”期间的民生建设立下新标尺。
“守住底线”,就是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守住底线”,就是要把好就业底线:“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
“守住底线”,还要守住减贫底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6年,习近平的足迹走过重庆、江西、安徽、黑龙江、宁夏、河北、青海等地,翻山越岭、风雪兼程。他每次都会走进一户户困难群众家中,切实感受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
——公平正义,让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
高度重视公正法则,是习近平“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十八大以来,民生改革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充分回应百姓公平诉求。
把“蛋糕”做大体现着政府抓经济、促改革的能力水平,把“蛋糕”分好,考验着政府的治国理政“答卷”能否跟百姓获得感无缝对接。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让广大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总书记的话感人肺腑,个体利益得到最大尊重。
——全面推进,让老百姓享受更高层次的小康生活
何为全面小康?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这10个分量颇重的“更”,勾勒出奋进中的中国民生图景,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的执政方向。
4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寒意阵阵,但中国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脚步却从未停滞,在民生的立体化、全方位改善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急所想所盼 治沉疴顽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30余次深改会议,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
事虽有大小,心却无远近。
每项制度的出台,每个议题的设置,都直指一个目标——让人民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破藩篱、促公平,民生改革剑指沉疴顽疾
“打工十多年的梦想就是在城里安家,如今终于实现了!”2016年,44岁的胡本华在重庆市落户,母亲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7岁的儿子也获得了重庆民心小学入学资格。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本轮改革大幕开启之初,民生顽疾千头万绪。从产能过剩危机,到油价、药价、水价的“新价格闯关”;从“跑断腿”的办事流程、“我妈是我妈”的奇葩证明,到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民生改革可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民生改革勇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充分回应百姓公平诉求。
直面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回应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切,修订《食品安全法》;国企高管降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取消和下放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老百姓办事从此更加顺畅……
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给万千家庭送去摸得着的好处、带去热腾腾的希望。
今年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尹蔚民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我国还有一亿多人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这是最大的不公平。今后将采取多方面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不回避、敢直面,一个“以民为本”的大国展现出的民生担当令人精神振奋。
——最突出、最期待,民生保障紧贴百姓需求
“门诊报销50%,住院报销70%,只要拿着社会保障卡刷一刷,缴费、结算都办妥了!”从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出院的遂昌县大柘镇车前村村民曾仙媛舒了一口气:“这下,农村人和城里人的报销待遇都一样了,方便又实惠。”
曾仙媛切身感受到的变化,是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保险并轨的成果。
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改革领域出现了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并轨”:从城乡养老并轨、社会救助并轨,到住房保障并轨……我国民生建设坚持全覆盖,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人民群众最关切最期待的问题,一一解决。
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保障城镇低保人口的基本生活;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医疗服务便利,让1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老有所养;给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及其他常住人口创造适宜的居住条件;对那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让他们有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收入……
盯住“最后一公里”,真正释放政策红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深深铭刻在“言必信,行必果”的承诺中。
3月5日,2017年财政预算报告草案提交大会审查。如何把财政“大账本”拆成一个个民生“小账单”,直接关系着百姓福祉。我们欣喜地看到,2017年全国财政支出占比,教育、社保、医卫毫无悬念地成为“前三甲”,这个“国家账本”里的每一个数字都关系着国计民生,回应着百姓期盼。
——抓精准、求实效,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2017年元旦,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蕴含着对百姓深深的关切。他从黄土地中走来,他的初心,始终停留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乡亲身上;如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他夙夜难忘的心头大事。
向“穷”宣战,缚住千百年来盘踞在中国大地上的“贫困”苍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眼中最重要的一件民生大事。
中流击水,唯勇者进。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央创新机制,精准扶贫这一关键举措应时而动。
3月4日,习近平在与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针对委员提出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他再次强调:“对极端贫困的这一部分人,要采取靶向治疗。”
把宝贵的扶贫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变“大水漫灌”式扶贫为“靶向治疗”式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方略的重大调整。
2015年—2016年,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回头看”,共剔除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929万人,补录807万人。
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为667亿元,同比增长43.4%;省级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务求实效的考核指向,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是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实践的新气象。
千古民生事 抬首望今朝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随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一张新的民生“清单”正在极速书写: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比去年多100万人。
怎样完成这个目标,政府同时给出了解法:“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扶持城镇困难人员、残疾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可以直接结算
对那些离开医保所属地、在异地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来说,有一个重大利好:2017年,全国将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治霾硬措施,打响“蓝天保卫战”
一字千钧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整整一页给了“蓝天保卫战”。
报告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政府的决心和行动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北京市民张共建期待着。
——防止“被扶贫”“数字脱贫”
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2017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得知全省还有50万人没有脱贫,一针见血地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
这是发自内心为人民服务的肺腑之言。
“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管是总书记的谆谆之言,还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新表述,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日拱一卒,久久为功。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个起点。“中国民生号”这艘巨轮,将载着人民群众的新福祉、载着历史赋予的新使命,朝着更多的“获得感”、更美的“中国梦”向前驶去,行稳致远。(文/樊帆) |